兩會結束后,經人大審查通過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》(下稱“十四五規劃”)在3月13日凌晨由新華社受權發布(全文見:http://www.gov.cn/xinwen/2021-03/13/content_5592681.htm)。我們來看看核電的相關內容。
十四五規劃中,核電相關規劃目標出現在第三篇“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”、第十一章“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”、第三節“構建現代能源體系”中,在規劃中定位的表述是“安全穩妥推進核電建設”, 并明確十四五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%左右。在該小節“專欄6 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工程”中有核電規劃的詳細表述,具體為:
02 沿海核電:
建成華龍一號、國和一號、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,積極有序推進沿海三代核電建設。推動模塊式小型堆、60萬千瓦級商用高溫氣冷堆、海上浮動式核動力平臺等先進堆型示范。建設核電站中低放廢物處置場,建設乏燃料后處理廠。開展山東海陽等核能綜合利用示范。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。
十四五規劃核電內容
展開之前,也先回顧下十三五規劃中的核電內容,當時表述是“以沿海核電帶為重點,安全建設自主核電示范工程和項目”,相關專欄具體如下:
十三五規劃核電內容
一點點來看。
首先,內陸核電看起來在未來五年依舊破局無望,規劃只強調沿海核電建設。此前在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的新目標,以及上個冬季湖南、江西兩個內陸核電選址的省份面臨缺電的背景下,十四五內陸核電建設能否破局業內一度有所期待,但如今看來,仍將繼續擱置謹慎決策。十三五規劃中,內陸核電還有提及積極開展前期工作,十四五規劃里則徹底消失了。
第二,裝機達到7000千瓦預料之中,沒有明確新建容量目標。考慮到核電大約5年的建設周期,十四五末的裝機容量也就是十三五末的在運、在建總容量。隨著華龍一號首堆福清5號機組在1月底投運,目前中國在運機組約5100萬千瓦,在建機組約1737萬千瓦,核準未開工機組約360萬千瓦,總體與規劃目標相當。
而此前2016年的“十三五”規劃中,除了十三五末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之外,還有明確的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的目標。不過在此之前,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“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”中已有此目標。而當年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只規劃到了2020年,核電以后的建設節奏,仍然缺乏明確的新目標。
第三,新堆型技術提上日程。已有的大型商用壓水堆之外,中國的核電技術積累開始進入新的階段。規劃中明確了推動模塊式小堆、海上浮動堆和60萬千瓦級商用高溫氣冷堆等先進堆型示范。小堆、浮動堆的發展是全球核電強國的新熱點,美國、俄羅斯、英國、日本都在建設和規劃小堆領域的開發,俄羅斯目前走在最前面。而60萬千瓦級商用級高溫氣冷堆,意味著華能多年的耕耘還將長期繼續,高溫氣冷堆如果能在經濟性上取得突破,也將給中國的核電多一種選擇。
第四,核燃料循環后端受重視。相比十三五規劃里的“加快論證并推動大型商用后處理廠的建設”,十四五規劃里對中低放和高放的后處理都提了“建設”的目標。隨著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的不斷提高,后處理的問題也越來越迫切。目前,中低放處置場國內只有四川的飛鳳山和大亞灣的北龍兩個,未來是采取區域處置、還是每個核電站都需要配套中低放處置場,還需要頂層規劃來明確。而高放處置方面,中核在進行200噸的后處理廠研發,同時與法國歐安諾(原阿海琺)的800噸后處理大廠談判已經持續了十多年,仍然未有結果。
最后,十四五規劃中還有一張很有價值的總結,“十四五”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圖:
這張圖全面直觀地總結了我國正在布局的清潔能源基地的建設情況,其中核電方面列出了計劃十四五建成投運的核電站,事實上也就是目前有在建和核準機組的核電站。從北往南依次是:遼寧紅沿河、山東榮成(高溫氣冷堆、國和一號)、江蘇田灣、浙江三澳、福建福清、福建漳州、廣東太平嶺、廣西防城港和海南昌江。
總的來看,規劃的裝機發展目標并無懸念,也和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一樣,在具體的核電相關內容中,用了“積極有序”的字眼。而業界當前最關心的,無疑是未來五至十年新開工的核電機組規模能有多少,能以怎樣的節奏開工。這既關乎到中國實現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目標下的能源結構清潔轉型,也關乎相關裝備制造業和人才的穩定,還需要明確穩定的規劃來引導預期。
(來源:微信號“核電觀察”首發,記者韓舒淋)